风正帆悬!孝感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
|
||
|
||
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指出,武汉城市圈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,要打造武汉城市圈升级版,让“1+8”协同协作、一体发展。 1月18日,孝感市六届人大六次会议提出,“十四五”时期,该市将加快构建“主城崛起、两带协同、孝汉同城、多元支撑”的区域发展格局,打造武汉城市圈副中心。 新起点,新使命,孝感扬帆起航! 随着童家湖特大桥通车,从孝感市区至天河机场由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(倪娜 摄) 》》》“最智慧选择” 孝感处于武汉城市圈核心圈层,中心城区距武汉中心仅50公里。 地缘相近,两地经济联系密切。 看一组数据:孝感38%的工业品直接进入武汉市场,17%的外贸产品通过武汉海关出口,农产品供应率占武汉市场20%的份额。全市1160家规上企业中,汉资控股企业280家。300多家企业与武汉47个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。 对孝感来说,最大的优势、最大的靠山是武汉;最大的资源、最大的潜力也是武汉。 依托武汉、服务武汉、融入武汉、发展孝感,这是孝感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必答题,也是最智慧选择。 上世纪80年代,提出“依托武汉”发展战略; 上世纪90年代,提出“接轨武汉”战略; 本世纪初进一步提出 “融入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”; 2010年,提出“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战略”; 2017年,明确将孝汉一体化发展作为孝感打造区域性增长极的关键支撑。 站在“十四五”新起点上,孝感明确全力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的目标定位,体现了其深度融入武汉、与武汉同城发展的战略定力和信心决心。 武汉城市圈环线穿过孝感腹地(李文勇 摄) 》》》底气何来? 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,孝感有底气! 看融合—— 武孝城铁开通,孝汉大道通车,汉孝已经迈入“同城时代”。 持续推进“五个同标准对接”,孝汉在规划与基础设施、产业与市场、科技人才、公共服务、生态环保等领域合作日益密切。 硚孝高速二期、武大郑高速、孝汉应高速等18个重点交通项目相继上马,汉孝22个交通接口改造提升,半小时通勤圈畅通织密; “市场监管一体化”,“标准服务一体化”,公交、人才招聘、住房公积金、医保结算互联互通、信息共享; 编制环境一体同治规划,携手构建武汉北生态屏障。 汉孝两地科研人员联合攻关(晏美华 摄) 看平台—— 依托三江产业园、航天重工装备产业园、华中光电产业园、汉光科技光电产业园,建设国内重要的智能装备、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; 建设汉孝产业园、汉孝产业新城、临空生态智慧新城,“汉孝一体化发展示范区”初见雏形。 看实力—— 2019年,孝感GDP总量超过2300亿元,与城市圈内总量第二的城市只有20亿元差距。 看机遇—— 2019年,武汉实现GDP1.62万亿元,其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“时间窗口”已经打开。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,描绘了荆楚发展新蓝图。作为区域发展战略之一的“一主引领”,不再局限于武汉“一城”,而是既充分发挥武汉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,又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。 新征程,赋予武汉、孝感新使命。 位于孝感市临空经济区的佳兆业科技空港城 》》》“一体化”到“同城化” 建设武汉城市圈副中心,孝感明确了阶段发展目标。 拓空间。持续做大做强主城区,力争经济首位度突破20%;立足县域特色,建设以汉川、应城、云梦、安陆为主体的汉江经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,以大悟、孝昌、双峰山为主体的大别山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带;完善“一核心、六重点、百乡镇、千乡村”全域四级乡镇体系,构建“主城崛起、两带协同、孝汉同城、多元支撑”的区域发展格局。 壮实力。“十四五”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、总数达1500家以上,培育1个千亿产业、3—5个500亿产业和一批百亿产业,跻身全省工业第二梯队“排头兵”。 汇合力。与武汉自贸区、综合保税区、新港、天河国际机场开展战略合作,建设国家农产品水产品交易中心、冷链物流基地和现代化物流“枢纽港”;推进对外交流合作,出口实绩企业达到470家,新设海外投资机构10家。 添活力。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,新建国家创新型县市2个,新型研发机构突破150家,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家;营商环境整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。 麦当劳首个供应链智慧园区落户汉孝产业新城(陈峥嵘 摄) 如何实现? “一体化”发展升级为“同城化”发展,全面对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规划,推动孝汉交通贯通、产业互融、功能互补,率先与武汉实现交通同城、产业同城、功能同城,最终把全域建成武汉市的新外延。 其中,推动产业同城化,孝感将积极探索园区共建、利益共享合作新机制,加快形成“总部在武汉、生产在孝感,研发在武汉、转化在孝感,股东在武汉、资本在孝感,市场在武汉、基地在孝感”的融合发展格局。 |
||
【返回顶部】 【关闭窗口】 |